构建智能制造实训室的重要意义
(一)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
机电一体化加强智能制造实训室构建,能够发挥骄傲强的积极作用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,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成为实践经验。在教学实践中,学生处于主体地位,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常常忽视这一重点,导致学生强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,缺乏个人思考与理解。通过智能制造实训室的构建,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。实训室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的了解,依照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联系,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,进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体现,能够在时间学习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工作,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。尤其是智能制造实训之中应用可编程控制技术,使得学生能够拓宽学习范围,使学习更加专业具体。
(二)构建专业综合性实训中心
机电一体化教学对实训室的构建要求相对较多,需要学校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,加强规划与设计,形成更加系统、更加多功能的教学实训体系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实训室,更加高效的开展教学,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设计实训内容,使实训更加有效科学,保障实训教学的质量。同时,实训室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,不但可以通过实训室开展多种竞赛,也能够利用实训室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。另外,智能制造实训室可以承办企业职工职业培训与技能比赛,同时也能够进行教师培训。这样可以保障实训室的综合性与可适用性,促使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发挥出更加高效的作用。
(三)提升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
智能制造实验室构建的过程中,学校教师能够参与其中,尤其是青年教师,可以通过构建过程的参与更加了解实训室的应用。教师在构建前期可以参与调研与资料收集,并进一步对资料进行数据,使实训室的构建更加科学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培养,能够为后续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[1]。同时,在实训室设备选择以及安装时,教师可以加强对设备的了解,结合课内教学内容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,更好地掌握实训教学的重点。在实训室建成之后,教师能够对实训室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,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实训室各个系统与各项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教师的教学能力会进一步提升,可以积极展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,促使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工作内容,掌握复杂的知识体系。